靖康之变:没有汴京巷战,只有青城投降,宋钦宗前往金营完成议和
宋徽宗退位后,年仅二十岁的宋钦宗继位,面对金兵压境的危局。世人皆知靖康之耻,却不知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役中,并未出现想象中的汴京巷战和血腥屠城。当金兵攻破汴京城墙之时,两军主帅粘罕和斡离不竟下令严禁士兵入城。在这场没有巷战的攻城战中,最令人意外的是宋钦宗的选择——他既未组织顽抗,也未仓皇出逃,而是选择了一条出人意料的道路。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这位年轻的皇帝做出如此决定?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?
一、汴京告急:金军来犯
靖康元年初,消息传来,金军主帅粘罕和斡离不率十五万精兵南下,浩浩荡荡向汴京进发。汴京城内一片恐慌,街头巷尾到处都在传说金兵即将南下的消息。
这一年的冬天,来得格外早。十月初,汴京就下起了鹅毛大雪。宋钦宗站在皇宫的寒光阁上,远眺城外白茫茫的原野,金军的铁蹄声仿佛已经近在耳边。
"陛下,太师王黼求见!"一名太监匆匆赶来禀报。
这位被徽宗皇帝誉为"智囊"的王黼,此时正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:金兵已经攻破了河北重镇中山府,河北战事已成定局。
朝廷上下人心惶惶,宰相李邦彦和吕好问连夜召开朝会,商议应对之策。一些大臣主张迁都江南,另一些则坚持固守汴京。争论中,一位不起眼的御史站了出来,他就是后来被称为"诤臣"的李若水。
"陛下,臣以为当下最要紧的是加强汴京城防。"李若水说出了自己的建议。确实,此时的汴京城防形同虚设,城墙年久失修,护城河淤塞不通。
宋钦宗采纳了这个建议。很快,一道圣旨发下:命令工部尚书张叔夜负责修筑城防工事。张叔夜雷厉风行,立即调集了数万民夫,日夜赶工。他们加高加固了城墙,疏通了护城河,在城墙上还布置了大量守城器械。
与此同时,宋廷也在紧急调兵遣将。宋钦宗下令从各地调集精兵,很快就集结了十万大军。其中包括了著名的"侯喜兵",这是侯喜训练的一支精锐之师,曾在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。
然而,事态的发展远比想象的更加迅速。十一月中旬,斥候飞马来报:金军主力已经越过黄河,兵分两路,向汴京包抄而来。西路军由粘罕统领,东路军由斡离不指挥。
"金兵来得好快!"宋钦宗闻报后,立即召见了种师中。这位老将军曾在徽宗年间参与过对金军的谈判,对金军的战法极为了解。
种师中向宋钦宗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军事态势:"金军善于骑射,行军速度极快。他们这次采取分兵包抄之计,显然是想切断汴京与外界的联系。"
就在朝廷上下紧锣密鼓准备防御之时,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:太上皇宋徽宗突然提出要南逃。这个消息一出,朝野震动。宋钦宗立即召集大臣商议,最终决定:太上皇可以南迁,但天子决不可轻离社稷。
十一月二十日,宋徽宗在数千禁军的护送下,悄然离开了汴京。临行前,他对宋钦宗说了一句话:"好生保重!"没想到,这竟成了父子二人的诀别之言。
就在宋徽宗离开的第二天,金军的前锋部队已经出现在汴京城外。城头的瞭望手报告说,远处的原野上,金军的旗帜如同林海般连绵不绝。汴京保卫战,一触即发。
二、城破之后:意外的平静
汴京城破的那天,城内外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场面:金军占据了城墙,却没有一个士兵擅自入城。这在当时的攻城战中实属罕见。
原来,金军主帅粘罕和斡离不早已下达了严令:任何士兵不得擅自进城抢掠。违令者,立斩不赦。城墙上的金军将士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城内富庶的景象,却不敢轻举妄动。
这道军令背后,暗藏着金军统帅的深意。正如粘罕向部下解释的那样:"攻城为下,攻心为上。我们此来并非要屠城。"
然而,城内的局势却远比想象的要复杂。宋钦宗此前已向平民发放了武器,准备与金军展开巷战。但当金军迟迟不入城时,这些武器反而成了祸根。
守城的宋军早已军心涣散,纪律全无。一些士兵干脆脱下军服,混在平民中四处抢掠。更有甚者,一些军官竟带头劫掠富户,使得城内一片混乱。
当时的情景,被一位亲历者记录了下来:"军士化为盗贼,处处打劫。富户闭门不出,贫民四处奔逃,哭声震天。"
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一场大火突然在城内多处燃起。没人知道这些火是如何引起的,但火势越来越大,很快就连成了一片。浓烟滚滚中,不时传来房屋倒塌的声音。
一位叫王安中的商人,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场景:他家住在夹马营,眼看着大火越烧越近。邻居们纷纷逃命,有的往东、有的往西,却又被另一处的大火逼了回来。最后,他们只得躲在一口大水缸旁,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房子被烧成灰烬。
与此同时,一些地痞流氓趁火打劫,四处抢掠。他们打着"官府发放武器"的名义,专门瞄准富户和达官贵人下手。一时间,城内叫骂声、哭喊声不绝于耳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一些官员的家眷竟成了抢掠的目标。特别是那些河东、河北等地的官员家属,他们原本居住在汴京,此时却成了众矢之的。因为金军要求宋廷交出这些人质,以确保割地计划的顺利进行。
在这片混乱中,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格外引人注目。那就是城内的艺人和说书人。他们不是在躲避劫掠,而是在记录眼前发生的一切。后来流传下来的许多民间故事和说唱词话,正是源自于他们的见闻。
直到闰十一月二十七日,金军才开始零星入城。但他们的行为出人意料:这些士兵大多只是搜刮财物,并不伤害百姓性命。一位金军小校甚至当场斩杀了两名意图非礼民女的士兵,以儆效尤。
就这样,汴京城内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平衡:金军占据城墙但不入城,宋军已成散兵却仍在城内,而平民百姓则在这种混乱中苦苦求生。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宋钦宗做出了那个关键的决定——前往金营议和。
三、幕后博弈:不为人知的谈判
城破之后的第三天,一个身着商人打扮的人悄悄从汴京城的小南门溜了出去。此人正是宋钦宗的贴身内侍王继先,他的身上带着一封秘密信函,要送到金军二太子斡离不的营帐。
这并非是第一次秘密接触。早在金军压境之前,宋钦宗就已经派出多路使者与金方暗中联系。特别是与二太子斡离不的来往更为频繁,因为在第一次汴京之围时,宋廷曾向斡离不输送过重金。
当时的朝廷内部,对于谈判的态度却并不一致。以宰相李邦彦为首的主和派认为,割地赔款是唯一的出路。而以将领种师中为代表的主战派则坚持认为,至少要打上一仗,以争取更好的谈判条件。
就在朝廷争论不休之时,一位名叫林灵素的道士突然出现在宫中。此人自称通晓天象,能掐会算。他向宋钦宗献上一份"天机秘册",声称只要按照秘册上的方法行事,就能化解此次危机。
"陛下若依老道之言,金人必退。"林灵素信誓旦旦地说。这番话立刻得到了太师王黼的支持。王黼此时正为earlier前主和的立场备受质疑而烦恼,急需找到一个台阶下。
然而,事态的发展很快就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。闰十一月二十五日,景王赵杞率领的使团刚到金营,斡离不就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要求:必须派出宰相级别的使团才能开启正式谈判。
第二天,从粘罕军营回来的李若水带来了更令人震惊的消息。粘罕明确表示,金军此行只为割取河东、河北二地,绝无灭国之意。这个消息一度让宋廷上下看到了希望。
可就在此时,几个江湖术士却轮番进宫,声称自己掌握了能够退敌的秘法。其中一人甚至说,只要在城墙上摆设特定的法坛,就能召来天兵天将助阵。这些荒诞的说法,竟然也有大臣信以为真。
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,就连一些朝廷重臣也开始求神问卜。工部尚书赵开就找来了一位自称能掐算天机的瞎眼老道,每天在府中焚香祷告。
正当双方谈判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,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微妙的平衡。有人在金营中发现了宋廷派出的刺客,这让原本就不甚信任的金方更加警惕。斡离不立即提高了谈判条件,除了要割地赔款外,还要求宋廷必须派出太上皇或皇帝为质。
形势的急转直下,让宋钦宗不得不亲自出面。他连夜召见了几位心腹大臣,商议对策。最后,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被做出:由皇帝亲自出城谈判。
消息传出,朝野震惊。种师中当即表示反对,认为此举有失体统。但李邦彦却支持这个决定,他说:"事已至此,也只能如此了。"
四、青城议和:最后的转机
靖康元年十一月三十日,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。这天清晨,宋钦宗带着数名心腹大臣,从汴京城的东门出发,前往青城金营。这座曾经是北宋皇家祭祀之地的古城,如今成了决定大宋命运的谈判之所。
"陛下此去,万望三思啊!"临行前,老臣种师中拉住宋钦宗的马缰,苦苦相劝。但宋钦宗只是摆了摆手,径直奔向金营。这一去,便是三天。
在青城的谈判过程极为曲折。金方代表首先递上了一份早已拟好的降表底稿,要求宋钦宗按此誊抄。这份降表的内容令人震惊:开篇就要承认从海上之盟以来,北宋所有对金政策都是"背信弃义"之举。
"此表必须由陛下亲笔书写。"金军统帅粘罕强调道。一旁的斡离不也附和道:"只有陛下亲笔,才能显示诚意。"这哪里是在谈判,分明是在逼宫。
就在谈判陷入僵局时,一个意外的插曲打破了紧张的气氛。一位金军将领认出了宋钦宗身边的太常少卿赵开,原来两人曾在上次和议中有过接触。这层关系意外地化解了一些隔阂。
十二月一日,宋金双方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。按照金人的习俗,宋钦宗需要向北方—金太宗所在的方向—行四拜大礼。这个仪式的背后,是宋朝实质上承认了自己的藩属地位。
然而,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。金方提出了三个严苛的条件:第一,割让河东、河北全境;第二,交出这两地官员的家眷作为人质;第三,支付巨额战争赔款。
面对这些条件,宋钦宗提出了自己的要求:请求金军撤出汴京城外,允许朝廷收拾民生。出人意料的是,金方同意了这个请求,但附加了一个条件:必须由金军派人进驻皇宫,监督交接。
十二月二日,当最后一份文书签订完毕,宋钦宗准备启程返回汴京时,斡离不突然递上一份密信,说是要转交给金太宗。这份密信的内容,直到多年后才被揭开:那是一份关于处置宋朝命运的建议书。
宋钦宗带着谈判的结果返回汴京。城中百姓纷纷走上街头,议论纷纷。有人说皇帝保住了国家,也有人说这是奇耻大辱。但更多的人只是在担心:金军真的会按约定撤军吗?
事实证明,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。就在宋钦宗回城的当天,金军在城外的调动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迹象。斥候来报:大批金军正在向汴京城外集结,似乎并无撤军之意。
这时候,远在黑龙江的金太宗还没有对谈判结果做出回应。青城的和议,只是这场大戏的序幕。真正决定北宋命运的较量,才刚刚开始。
五、历史的偶然:命运的转折点
靖康元年十二月初,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从金营传来:金太宗完全否决了青城会盟的结果。这个决定,彻底改变了北宋的命运。
此时的汴京,表面上一切如常。商贩们重新开始在街头摆摊,茶馆里又响起了热闹的说书声。但城中的达官贵人们却在暗暗打点细软,准备随时南逃。
一位叫张世杰的书生记录了当时的情景:"富户皆雇船停泊汴河,市井之间充斥着各种传言。有说金人要屠城的,有说金人要迁都的,也有说金人只是虚张声势的。"
事实上,金太宗否决和议的背后,暴露出了金国统治者之间的严重分歧。粘罕和斡离不主张维持和议,认为占领两河之地已经足够。但完颜宗翰等主战派却认为,此时正是一举灭宋的大好时机。
一份当时的金国密报显示,完颜宗翰在给金太宗的奏折中写道:"大宋积弱已久,民心涣散。若此时放虎归山,后患无穷。"这番话最终说服了金太宗。
十二月十五日,金军突然增兵汴京城下。这次,他们不再讲究军纪,开始零星入城抢掠。更令人不安的是,大批金军骑兵开始在汴京周边活动,切断了城内与外界的联系。
就在此时,宋钦宗身边的大臣们也出现了分歧。以李邦彦为首的一派主张立即南迁,趁金军尚未完全包围时转移政权。而王黼等人则坚持认为还有转机,主张再次派使臣出使金营。
宋钦宗最终选择了后者。他派出心腹太监王继先,带着重金再次前往金营,希望能够说服金军撤退。然而,这次金方的态度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。
"大金皇帝已经下了旨意,要求宋帝亲自北上'朝觐'。"粘罕冷冷地对王继先说。这哪里是什么朝觐,分明是要把宋钦宗劫持到金国去。
事态的发展,完全超出了宋廷的预料。原本以为割地赔款就能解决的问题,现在却演变成了亡国之祸。更令人始料未及的是,金军内部的分歧竟然成了导致局势恶化的关键因素。
一位金国史官在他的日记中写道:"若非完颜宗翰极力主张,此次南征或许真如粘罕所言,只取两河之地而已。"
靖康二年正月,事态急转直下。金军不再掩饰其真实意图,开始大举入城抢掠。与此同时,他们还散布消息说,如果宋钦宗不肯北上,就要对汴京实施屠城。
面对这样的威胁,宋钦宗做出了最后的选择。靖康二年正月九日,他带着徽钦二宗、后妃及众多朝臣,踏上了北去的路。这一去,不仅是一个王朝的终结,更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。
这次南宋偏安江南的历史进程,竟是由如此多的偶然因素共同促成。金国内部的权力之争、宋廷的优柔寡断、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密使往来,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。